Bit Count算法学习笔记

Pop_Count 位计数算法学习笔记

所谓Pop_Count算法,即Bit Population Count算法,解决的都是同一个简洁明了的问题——统计一个多位二进制数中‘1’的个数。如此简单的问题,不需要动脑子就可以想到循环判断的$O(n)$算法,而作为可能被频繁调用的功能,$O(n)$显然远算不上这个问题的最优解。在本篇中,我们将涉及多个”神乎其技“的Bit Count(位计数)算法,感受位操作与位运算的强大与奇妙。方便起见,本文将在C++语言下描述算法。

朴素算法

抛开效率上的需求,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分钟都能想到一个最朴素的算法:逐位统计。利用位运算符,我们只需要写一个循环就可以实现Pop_Count了。对于一个32位的无符号整型,利用一个for循环解决问题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int rekt_popcnt(unsigned int n)
{
int count = 0;
for(int i = 0;i<32;i++)
{
count += n&(0x01);
n = n>>1;
}
return count;
}

当然,这个算法的局限性非常大。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固定的,对远小于$2^32$的数据其复杂度依旧如此。

为了改进这个地方,我们保持逐位统计的思想,只需要对循环结构稍加优化即可:

1
2
3
4
5
6
7
int iterated_popcnt(unsigned int n)
{
int count = 0;
for(;n;n>>=1)
count += n&(0x01);
return count;
}

n右移到一定次数后,n将会变为0,循环结束,这样就能根据输入数据的最大位数决定循环的次数了。

但是这样依然存在一个缺点,当只有n的较高位为1时,该算法还是会逐位地统计。例如对$2^31$这个数,该算法还是会迭代31次,但最后统计结果count却只有1。

Sparse算法与Dense算法

Sparse即稀疏,Dense即密集,顾名思义,这两种算法都是针对特殊的输入情况进行了优化。目前我们只对输入数据n引入了按位与运算和右移运算。而接下来的算法中将会体现减法在Pop_Count中的妙用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int sparse_popcnt(unsigned int n)
{
int count = 0;
while(n)
{
++count;
n &= (n-1);
}
return count;
}

以数据42为例,我们从数学上来看一下这个算法的过程:
$$
42=00101010(bin)
$$

$$
41=00101001(bin)
$$

$$
42\space\mathit{AND}\space41=00101000(bin)=40
$$

经过一次n&=(n-1)的过程,我们直接将最低位的一个1给消除了。循环进行该过程每次消掉一个1,就完成了Pop_Count。也就是说,该算法的复杂度为$O(m)$,其中m为输入数据中1的个数。这比前文的朴素算法又在效率上提高了一个档次。但这也代表着效率取决于其中1的个数,1越少,时间开销越短,故称为Sparse稀疏算法。

如果我们知道了输入数据中1的个数很多,那自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,先取反再用Sparse统计,最后从最大位数中减去统计结果即可,这就是Dense算法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int dense_popcnt(unsigned int n)
{
/* CHAR_BIT is the number of bits in char. */
/* In most cases it equals to 8,but some */
/* architectruers use more than 8 bits */
/* reference:https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3200954/what-is-char-bit*/
int count=CHAR_BIT*sizeof(unsigned int);
n^=(unsigned int)-1;
while(n)
{
--count;
n&=(n-1);
}
return count;
}

我们通过让n与一个全1二进制数异或来达到取反的效果,之后就是同样的统计方法,只是这次我们进行倒数。

然而稀疏和密集始终是一对特殊情况,更多的数据是分布在这两者之间的,这两个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优劣之分。

查表法

对于Pop_Count来说,对每个数据的答案永远是固定的。使用打表与查表的方式,虽然是以牺牲空间为代价换取效率,但在不同场合下找到正确的分治方法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,对于硬件(FPGA等)设计等可以并行运算的情况也可用。

在一般情况下,8位(一个字节)的查表法比较常用,对超过8位的数据,只要用0补齐到8*n位,再分别查表结果相加即可。

如果用比较死板的方式打表可以直接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const int BITS_COUNT_TABLE[256] = {
0, 1, 1, 2, 1, 2, 2, 3, 1, 2, 2, 3, 2, 3, 3, 4,
1, 2, 2, 3, 2, 3, 3, 4, 2, 3, 3, 4, 3, 4, 4, 5,
1, 2, 2, 3, 2, 3, 3, 4, 2, 3, 3, 4, 3, 4, 4, 5,
2, 3, 3, 4, 3, 4, 4, 5, 3, 4, 4, 5, 4, 5, 5, 6,
1, 2, 2, 3, 2, 3, 3, 4, 2, 3, 3, 4, 3, 4, 4, 5,
2, 3, 3, 4, 3, 4, 4, 5, 3, 4, 4, 5, 4, 5, 5, 6,
2, 3, 3, 4, 3, 4, 4, 5, 3, 4, 4, 5, 4, 5, 5, 6,
3, 4, 4, 5, 4, 5, 5, 6, 4, 5, 5, 6, 5, 6, 6, 7,
1, 2, 2, 3, 2, 3, 3, 4, 2, 3, 3, 4, 3, 4, 4, 5,
2, 3, 3, 4, 3, 4, 4, 5, 3, 4, 4, 5, 4, 5, 5, 6,
2, 3, 3, 4, 3, 4, 4, 5, 3, 4, 4, 5, 4, 5, 5, 6,
3, 4, 4, 5, 4, 5, 5, 6, 4, 5, 5, 6, 5, 6, 6, 7,
2, 3, 3, 4, 3, 4, 4, 5, 3, 4, 4, 5, 4, 5, 5, 6,
3, 4, 4, 5, 4, 5, 5, 6, 4, 5, 5, 6, 5, 6, 6, 7,
3, 4, 4, 5, 4, 5, 5, 6, 4, 5, 5, 6, 5, 6, 6, 7,
4, 5, 5, 6, 5, 6, 6, 7, 5, 6, 6, 7, 6, 7, 7, 8,
};

但打表的代码实现方式可以十分优雅,具体可参照文末参考中的博客KAIO2-2013[1](可以说是本文资料的最大来源了)。

并行算法

并行加速可以说是Pop_Count快速算法目前的终极答案,对于硬件设计这也是非常优秀的设计方式,之后的算法中基本都是基于这个原理实现的。

考虑两位数据:

X1 X0 Count
0 0 00
0 1 01
1 0 01
1 1 10

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从( [X1,X0] )Count的映射。

如果你学过数字电路的话,这个真值表应该十分熟悉吧。如果不考虑X1X0之间在同组数据当中的关系,这个映射关系实际就是全加器——X1(1bit)+X0(1bit)=Count(2bits)。但实际上,我们并不能直接就把它们拆开相加,而需要在运算上把它们先拆开再相加,设X为由它们组合而成的2位数据:

Count = (X&01)+((X>>1)&01)

如果分步来讲的话:

  1. 取出X的低位
  2. X的高位右移至低位
  3. 取出X的低位
  4. 将两次取出的值相加

在这个运算的推导过程中,我们需要用到掩码(Mask)这个概念来屏蔽和保留的低位数据。在上述2位数据的情况下,掩码01

把位数增加至4位来考虑,按上面的运算就不能一次得到结果了,这时我们要两两分组,掩码就变为了0101

第一次迭代:

*X(4bits) = {Count_H(2bits),Count_L(2bits)} = *

(X&0101)+((X>>1)&0101)

此时高2位的Count结果和低2位的Count结果分别的存储在了高2位和低2位,我们还需要将它们加在一起。这时我们分取2位数据用的掩码就变成了0011

第二次迭代:

Count(4bits) = (X&0011)+((X>>2)&0011)

在两次迭代后,得到Pop_Count结果。

归纳可以得到,每次迭代的运算表达式为:
$$
X = X&((2^N-1)/2^{2^n}) + (X>>2^n)&((2^N-1)/2^{2^n})
$$
其中$ N $为总位数,$ n $为当前迭代次数,$ (2^N-1)/2^{2^n} $就是掩码的表达式。

到这里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分治算法,称为并行算法的原因正式因为它同时完成了多个位数的统计,其迭代次数很轻松就能得证为$ \log_2^N $。

既然是并行算法,我们不妨用HDL来描述一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module parr_popcnt(Data,cnt);

parameter n = 32;

input [n-1:0] Data;

output reg [4:0]cnt;

reg [1:0]cnt2[16];
reg [2:0]cnt4[8];
reg [3:0]cnt8[4];
reg [4:0]cnt16[2];

integer i;

always@(Data)
begin
cnt = 0;

for(i=0;i<16;i=i+1)
cnt2[i] = Data[2*i] + Data[2*i+1];

for(i=0;i<8;i=i+1)
cnt4[i] = cnt2[2*i] + cnt2[2*i+1];

for(i=0;i<4;i=i+1)
cnt8[i] = cnt4[2*i] + cnt4[2*i+1];

for(i=0;i<2;i=i+1)
cnt16[i] = cnt8[2*i] + cnt8[2*i+1];

cnt = cnt16[0]+cnt16[1];

end

endmodule

并行算法++

to be continue 2021.1.6 ====》

参考

  • Copyright: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. For 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. For non-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.
  • Copyrights © 2020-2025 Jzjerry Jiang
  • Visitors: | Views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